呂頤浩:《忠穆集》八卷
呂頤浩,字元直。其先樂陵人,後徙齊州(山東)。宋熙寧四年(一○七一)生。紹聖元年進士。官河北轉運使。南渡後,知揚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。紹興九年(一一三九)卒。贈太師、秦國公。謚忠穆。《宋史》卷三六二有傳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忠穆集》八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呂頤浩詩 【 二十二條】
呂忠穆公集 【 十二條】
以上共三十四條,館臣漏輯者二十六條。
次韻李德升老堂
其一
腐儒才術本庸庸 【 (胡廣)】 ,祖業安能效太公。老去退休營小隱,閒來時幸濯清風。相從坦率形骸外,投分交遊意氣中。衰謝何堪撫鳴劍,夢魂猶擬滅羌戎。
其二
野堂豈意題佳句,強欲賡酬愧續貂。閒適更須馳馬,訪臨無惜過溪橋。秋風南浦觀垂釣,落日東山伴採樵。此樂有時驚自得,泥塗何必羡煙霄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二下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綦叔厚韻
其一
退丹丘已二年。買得石田東 【 廓】 【 郭】W佐時勳業愧先賢, 外,蓋成茅屋北山前。長林遠水相縈帶,翠岫奇峰更接連。多謝朋遊念衰颯,寄題佳句已成編。
其二
心存魏闕豈能忘,揣分非才合退藏。此日燕休難報國,半生艱險憶垂堂。枕戈每歎身先老,覽鏡常嗟貌不揚。每念蘧廬聊偃息,會須恢復返吾鄉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八上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石迪功韻
其一
楓庭累歲玷朝班,老荷宸恩得退閑。櫪馬虺隤休入馭,隴禽衰倦合知還。莫辭斂跡歸南畝,幸免移文向北山。恢復中原乖素願,夢魂時得到鄉關。
其二
丹丘無限好山川,疊翠峰巒插暝。郊外幽居三歲換,天邊明月幾回圓。野堂半隱慵欹枕,健筆題詩思湧泉。小圃賸開桃李徑,飛觴同醉待來年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八上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洪成季韻
其一
壯歲勤勞不自量,退居栽植復何忙。靜思身外功名誤,老覺閒中氣味長。雨後羣山千疊翠,春回幽圃百花香。農人不識歸休客,載酒相邀入醉鄉。
其二
聖運中興偶幸逢,經邦曾乏古人風。閉關退處喧囂外,撫劍行吟感慨中。尚有素懷思報國,可憐幽夢欲平戎。新詩增重林泉價,倍見交情我與公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八上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潭州通判范寅秩韻
其一
胡塵一動隔吾鄉,旋向丹丘築草堂。方效潛魚游海渚,忽隨飛鴈到衡陽。雨餘南陌千峰翠,春日東郊百草香。身在湖湘歸未得,夢魂時到舊居傍。
其二
經綸無術致時康,何事連年住廟堂。退伴農夫耕曉月,閒陪漁父釣滄浪。壯懷衰謝休鳴劍,舊學荒蕪面牆。別乘意勤貽雅什,續貂深愧不成章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李泰發韻
東郊半隱繞羣峰,門外涓涓一水通。再歲依棲忻有幸,十年遭際歎無功。閑心不厭耕南畝,清夢猶思殄北戎。看去中原恢復後,麒麟圖畫首膚公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張全真參政韻
其一
垂老歸休荷聖恩,栽花種竹引兒孫。向來豪健風檣勇,老去光陰渴驥奔。往事不勞空咄咄,素懷猶欲濟元元。天台山下柴荊路,白首棲遲學灌園。
其二
青郊卜築傍溪流,菡萏香中繫小舟。脫去簪紳歸畎畝,悟來 【 □】 【 垂】 釣勝公侯。青雲舊好何相厚,白雪新詩為寵留。又指湘潭問行路,一堂風月阻同遊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朱通判敦儒韻
其一
腐儒奮跡自耕耘,冒玷台衡力不任。版築作霖乖素願,山雲出岫本無心。衰遲向老開三徑,豪邁平時惜寸陰。蚤伏詩名壓元白,細看佳句用工深。
其二
天台山下草堂深,酒時倍釣叟傾。屏跡分甘歸畎畝,放懷誰復羡公卿。幽棲幸免牽榮辱,高遁何須隱姓名。洛汭詞人通顯後,願來相訪伴山行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仇待制韻
其一
腐儒奮跡自山東,強欲區區效小忠。恢復中原雖有意,翼扶興運悵無功。辭榮歸去營三徑,念昔何顏總百工。海不揚波邊堠嘯,聞飛牘奏膚功。
其二
昔違軒陛歸臨海,頗幸棲身畎畝間。混跡每尋樵叟伴,放懷常羡釣翁閒。君恩深厚司留鑰,野性彷徨戀故山。異日公成勳業後,巾車無惜過柴關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九上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鄭顧道韻
其一
南郊同賦出郊篇 【 (大觀年中,同出邠州東郊,觀鳴玉泉有詩。顧道、呂子固、張志行同賦)】 白酒養衰年。,二紀光陰速箭傳。祠館退歸乖素志,帥藩承乏愧前賢。羸軀豈願留湖外,清夢時驚到海壖。待得秋風歸舊隱,黃
其二
不讀《離騷》不著書,竹籬環合野人居。開細酌山中酒,掛壁閒看臥雪圖。出處似非還似是,宦名如有亦如無。故人意厚題佳句,豈為疏狂鄙接輿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九上引「呂頤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次韻郭思得之歸德鋪留題
其一
馬前山色入吟鞭,馬上行人思涌泉。楓落吴江何足道,好詩今擬謝臨川。
其二
妙年題筆吐英辭,壯歲文章盡色絲。五字七言嫌淺俗,揮毫新製六言詩。
其三
。`故園一別四經秋,倦宦東歸念昔游。下馬郵亭開病目,壁間依舊見銀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五百七十六「鋪」字韻,頁四上引「呂忠穆公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五十三冊)】
【 失題】
陳薦,字彥升。博學高文,擢進士第,遍歷中外清華繁劇之任。忠厚亮直。號云前輩,雅為司馬溫公所知,韓魏公尤知之。溫公云:「如彥升質直,光所以服其為人。」可知矣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一百四十一「陳」字韻,頁十一下引「呂忠穆公集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五冊)】
【 失題】
《韓魏公墓誌》,乃彥升撰紀,實得史法。公之子厚,字公載,仕官不阿附。雖志不得伸,而公議以為長者。厚之子翼,有才幹,為深州通判。金人陷深州,翼死節。戎馬既陷中原,公之諸孫淪沒殆盡,可哀也。彥升嘗為神宗皇帝東宮僚屬,眷禮尤深,進職至資政殿學士。今信德府有公居宅,張師正《東齋記事》謂公居第,乃郭進宅西南一角。郭進,太祖皇帝朝功臣也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一百四十一「陳」字韻,頁十一下引「呂忠穆公集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五冊)】
【 失題】
。舊事欲論鄉夢斷,新詩吟就海潭秋。樂天才似春深雨,斷送殘花一夕休。」燕子樓事,白樂天《長慶集》載之甚詳,此不具述。《彭門八詠》,兵火以來失之,惟記此三篇。`陳彥升資政篇什尤高,嘗為《彭門八詠》,士大夫傳誦。彭門,今徐州也。南通垓下,北連豐沛,有范增墓。又,唐張建封嘗為徐泗節度使,有燕子樓。《垓下詩》云:「九里山南楚漢爭,風波翻覆走長鯨。霸圖欲斷中宵失,帝業時來一戰成。懶渡滄江漸父老,更無勍敵壓韓彭。農人不識當時意,祗得春霖事耦耕。」《范增墓詩》云:「藏名羞立虎狼朝,乘變東依項籍豪。惜失壯圖撞玉斗,不知天命與金刀。還家落日埋英氣,回首浮雲委舊勞。百步西連陵母塚,峨峨先識泰山高。」《燕子樓詩》云:「僕射松楸狐兔游,侍兒猶在水邊樓。風清玉簟愁欹枕,月滿珠簾懶上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一百四十一「陳」字韻,頁十二上引「呂忠穆公集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五冊)】
【 失題】
陳彥升有甥孫無求,業進士,博學能文。因覽照而悟,遂祝髮為僧,改名宗頤。住真定府洪濟寺,踰三紀。其《語錄》云:「良田萬頃,日食二升。廣千間,夜臥八尺。」士人傳誦。後住真州長盧寺,壽八十餘卒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一百四十一「陳」字韻,頁十二上引「呂忠穆公集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五冊)】
劉才邵:《杉溪居士集》十二卷
劉才邵,字美中,自號杉溪公。廬陵(江西)人。據宋周必大《杉溪居士集序》,劉「年二十四,大觀三年(一一○九)釋褐甲科」。其生年當為宋元祐元年(一○八六)。官至工部侍郎權吏部尚書。又據周必大序,「卒年七十二」,其卒當在紹興二十七年(一一五七)。《宋史》卷四二二有傳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杉溪居士集》十二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劉才邵文集 【 三條】 劉才邵杉溪集 【 四條】
劉才邵杉溪居士集 【 十九條】
以上共二十六條,館臣漏輯者一條。
上殿論減月樁劄子
伏見諸路州縣月樁,先蒙朝廷慮困民力,特與蠲免減數目。行下州縣,以係省錢經制錢樁辦,此莫大之惠也。比聞州縣,間有以憲漕司占吝各司所撥名色,復則令州縣措辦。未免陰取於民,遂使寬澤不能下究。臣愚欲望聖慈,特降睿旨下有司,申嚴法禁。俾監司州縣恪意奉承。專委帥臣覺察,如有違戾去處,乞重賜施行。庶幾民霑實惠,不勝至幸。取進止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六千五百二十四「樁」字韻,頁十四上引「劉才邵杉溪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二冊)】
翟汝文:《忠惠集》十卷
翟汝文,字公巽。潤州丹陽(江蘇)人。宋熙寧九年(一○七六)生。十四歲舉進士,十年不仕。官顯謨閣學士,出知越州。後以仵秦檜罷歸。紹興七年以郊恩除資政殿學士等職。《宋史》卷三七二有傳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忠惠集》十卷,《附錄》一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翟忠惠先生集 【 三十九條】
忠惠先生集 【 一條】
以上共四十條,館臣漏輯者五條。
東坡遠遊并序
龍眠居士畫東坡先生,黃冠野服,據磯石橫策而坐。子由聞而贊之。始公在北門,某為童子,欲見公而公出定武,復旋謫儋耳,竟不及見公之南也。其門人皆在坐,憮然流涕。某笑之,以謂儋自一 【 瓊】 居絕,正如龍眠所見,置公於水間一石耳。安知造物者不故使之遺世絕俗,以全其天乎?仲尼乘桴浮于海,又欲居九夷。彼遭世不用,顧有不能忍以去父母之國,而終其身無意於斯世也。況公以君命,獨安適而非此者歟?必將俯萬物而磅一世,尻輿神馬,挾宇宙而隨其所如。世之人自以為愛者之悲,而惡者之善,果何足以病公哉!然士無賢不肖皆曰東坡之門人,唯某未之識。傷後生不復見其餘風遺烈,與之並世猶若此,況讀其書,追其人於千載之上。嗚呼!天孰能使余不遇哉?雖然,得其像而朝夕見之,亦足以為之師矣。始之贊而子由已盡其略,復為《東坡遠遊賦》云。
吁嗟先生,逝將去此兮,四方慨其何從。超虛無以上徑兮,襲一氣之鴻濛。乘飛霆而跨箕尾兮,與汗漫而相期。紛屬車之驂乘兮,駕六龍而逶迤。酌匏尊以自觴兮,罄天漢之流源。挾須彌而納芥子兮,恒遊戲於其間。形骸付於電泡兮,變詭幻之奇服。亂焦螟於蚊睫兮,騁蝸角之蠻觸。何鄉其無上下兮,樂容與而淡忘歸。回車獨來兮,忽何所見宛在水之中坻。乘雲輿與寶璐兮,儼黃冠而葛巾。狹一世邈無人兮,吾將自棄於魚鳥。窺游魚脩之闖萍兮,送飛鴻之西矯。湛揚揚其獨存兮,鬱山林之深渺。馳余神於 【 霄】 【 宵】 夢兮,徑從公而往遊。摶扶搖之九萬兮,歷九疑而望崇丘。俯黃州之舊邦兮,雪堂岌乎臨。望東坡之美人兮,枕灘流而漱松醪。哀余以好脩兮,使哺啜其醨糟。覺遽然涕垂膺兮,像漠乎其無言。有無變化吾誰執兮,莽其乘風雲而上天。誦斯文以卒歲兮,猶足以續《遠遊》而賦超然者也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千八百四十五「遊」字韻,頁十五上引「翟忠惠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十七冊)】
【 失題】
東武俗號朴野,不事藻飾,為肖東坡蘇公像於城西彭氏之圃,郡人歲時,相率拜謁。至先生則往往繪象於家,以神明事之。國朝以來,持節剖符,典領是邦者,不知幾何人,舉皆無聞。獨先生與東坡去後,遺愛在人者深。雖東武拙於藻飾之俗,亦不忘景慕賢德,貽厥不朽。由是觀之,桐鄉之祠朱大農,潮陽之廟韓文公,決非偶然者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八千二百二十三「像」字韻,頁五上引「翟忠惠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冊)】
宋翟省試孔子集大成論 【 《忠惠集》附錄《孫繁重刊翟氏公巽埋銘》曰:「公年十四舉進士,試《孔子集大成論》,詞旨贍博,老儒不過也。以書謁南豐曾鞏子固,子固立言,窺制作之奧,負大名,簡賓客,于造語少印可,喟然曰:『吾道不墜,繫子是賴。』」】
者,被髮纓冠而往救之時也,而一於清可乎?樂天之命,為有憂之。大一一君,無所遇合也。一於任可乎?屈其身,貶其道,而似不屑己也。一於和可乎?然則孔子者,將若之何哉?亦曰:視道之廢興,與時之升降,毋固、毋必、毋我而已。故膰肉不至,不脫冕而行;國君未餽,則去不旋踵。君子以為禮也,而清有餘矣。又曰:「如有用我者,吾其為東周乎?」欲於臣匹夫之微,而復周公文武之治。於俯仰期月之間,不幾於大而無當,任有餘矣。魯人獵較,孔子亦獵較。事道之重,而同乎流俗,而和有餘矣。任不可為也,激之以清。清不可為也,揚之以和。皜乎其不可尚也,絀乎其金聲而玉振也。茫乎前顧已遠之聖人,足以考之而不謬也。沓乎後顧無窮之來者,足以俟之而不惑也。是故將之荊,先之以冉有,申之以子夏,君子不以其進為急也。陋而欲居乎九夷,遠而欲乘桴于海,君子不以退為固也。豈非所謂聖之時者乎?若夫任,近於不屑者也;清,堅而不可磨者也;和,涅而近於淄者也;故曰「我則異於是,無可無不可」。然則非孔子所以自見者歟?雖然,孔子之道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,而門人弟子之賢,有不能知也。故見南子,從佛之召,而子路有不悅者。曾不知屈身將以伸道,而時者聖人之權也。不然,則晨門、荷蕢、長沮、桀溺者是已,而可為哉?故獨於顏子則曰:「用之則行,舍之則藏,唯我與爾有是夫。」其餘子貢有若皆不足以語此。以至「乘商之輅,服周之冕,樂則《韶》舞」,三代之忠質文,猶造次不忘所尚。況於制行應物者,其可以偏而不救歟?軻之言曰:「禹、稷、顏回同道,曾子、子思易地則皆然。」由此觀之,三子之行,概其一偏而不可少;孔子之行,集其大成而不以自以為多也。故曰:是以君子尚論其世也。而或者以為三子者之異,孔子者之不同也,將以追蠡而尚文王之聲,豈不惑歟!論曰:古之事道者,非役身涉世之為難也。至於道有興廢隱顯,時有去就用捨。欲其從容中道,而周旋中禮,與物推移而不凝滯於物,若是者,雖聖人以為天下之難能也。昔者伯夷、伊尹、柳下惠,制行矯世。伯夷名之以清,伊尹名之以任,柳下惠名之以和。夫三子者,皆聖人役身而涉世者也。而孟軻獨以孔子為集大成者。孔子之集大成也,豈非所謂聖人之時者乎?晚周之衰,去先王之澤未遠也,其故家遺俗猶在也。天下仰而待治,所謂同室之有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千二十二「成」字韻,頁十下引「翟忠惠先生集」。(藏大英博物館)】
焚獻三境上帝聖像青詞
,尚絕形容;上聖眾妙之所完成,孰能體象?敢以凡情之見解,妄摹浩劫之高明。深慮愚冥,自貽誅譴。伏念臣叨蒙覆燾,粗識薰修。每嘆玄像之不傳,莫慰羣倫之生敬。力求繪素,仰肖光儀。用志歷年,僅成茲事。今者甫塵丹陛,獲遂夙心。竊惟高上至極之尊,必示淵默無為之相。寫三清之垂拱,用髣威神;具萬德之莊嚴,出臨霄極。儻獲上通帝所,克簡聖衷;即乞頒降諸天,普同供養。咸瞻睟表,永有依歸。臣尚恐粉墨既焚,閟藏雲闕;復命工師再刻,崇建琳宮。流傳之姿,安奉告成之宇。庶存下土,以廣真遊。臣誓願劫劫始終,歸誠道蔭;生身嗣續,祗命玄科。非敢萌纖毫僥福之心,直以盡頂踵報天之實。臣無任。1臣某言:臣聞昊天有目之所共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八千二百二十四「像」字韻,頁三上引「翟忠惠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冊)】
黃籙大醮五香盥沐詞
蓋聞天流東井,兩曜沐浴而增輝;帝至明離,萬物潔齊而相見。雖陰陽之化育,與日月之光華,咸貴清明而資浣濯。矧含情抱識之眾,墮苦趣迷塗之中。汙染所纏,根塵甚穢。澡身不淨,懺罪何由?睠良夜之未央,召幽魂之咸集。邃嚴宮館,贊詠洞章。灌爾蘭湯,將形神之受煉;滌茲法水,令罪垢之悉空。然後端拂冠裳,肅莊容體。隨梵音而戾止,聞妙戒以周旋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九千六百三十六「沐」字韻,頁十上引「翟忠惠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十六冊)】
王之道:《相山集》三十卷
王之道,字彥猷,自號相山居士。濡須(安徽)人。宋元祐八年(一○九三)生。宣和六年進士。官至提舉湖北路常平茶鹽公事,除湖南轉運判官致仕。乾道五年(一一六九)卒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相山集》三十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王之道相山集 【 四十五條】 《無為集》引 【 二條】
以上共四十七條,館臣漏輯者六條。
讀韋蘇州詩因用陪王郎中尋孔徵君韻
我才傷樸,吾道屬艱難。未遂三豪遇,那知一笑歡。湖山晨溢翠,風雨夜霑寒。歸棹秋無幾,游吴意未闌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百九十九「詩」字韻,頁二十一上引「王之道相山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冊)】
【 無為集】 序
大梁趙侯端質守無為之明年,距始至才數月,民安清靜寬厚之政。如熱者之得濯,病者之得藥,飢渴者之得飲食,疲弊以蘇,流亡以還,境內翕然稱治。游刃恢恢,所向輒解。視一郡若無足為者,因顧其僚屬曰:「文翁之於巴蜀,常袞之於閩越,皆汲汲乎庠序之教是修。今正復未暇,必欲厚士俗而助王化,盍亦風以動之乎?」吾聞無為先生楊次公,淮海之望也。以道義文章,知名當世。至今學士大夫咸推尊之。其博物洽聞,則有若劉更生;應諧不窮,則有若東方朔。探禮樂之本,而妙於制作;究韜略之微,而達
【 於】
權變。旁通道藏,妙解佛理。殆古人所謂通於一而萬事畢者。孟子不云:「聞伯夷之風者,頑夫廉,懦夫有立志。聞柳下惠之風者,鄙夫寬,薄夫敦。」今其《文集》具在,目之曰「無為」。吾將使無為之人,誦公之文,仰公之名,化公之風而知所自勉。夫然後修庠序之教,庶幾其不肅而成。則斯集之傳,為不可緩也。侯以之道於先生為鄉里後進,以序見託。義不可辭,敢述侯之所以語僚屬者,而系之於篇末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「集」字韻,頁二上《無為集》引「王之道序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冊)】
【 無為】 別集序
萬物莫不由之之謂道,而道非聖人不行。故自伏羲、神農、黃帝,以至堯、舜、禹、湯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子,咸以此道維綱四方,扶持萬世,載在方冊,命之曰儒。其後老聃氏得此道,而一於清淨無為,是為道教。釋迦氏得此道,而一於慈悲方便,是為釋教。二家雖建立不同,語言有異,而其誘掖警動吾民,使惡者化而為善良,邪者化而為正直,陰有輔於吾教亦多矣。茲其所以更歷代之廢絀,經諸儒之排詆,而終不能以絕也。後之君子以浮虛長而晉亂,齋戒修而梁亡,遂併罪其教,至言而惡聞之。不知當時君臣之所崇信,誠得夫清淨慈悲之本,晉雖至今治可也,梁雖至今存可也。悲夫!故侍講楊公諱傑,字次公,無為人,少以文學致身蘭省,而尤深於釋迦、老聃之教。元豐中,嘗詔對便殿,問以佛法,繼被旨修道門科儀。平生所著二家詩文最多,得大辨才,通達無礙。當時好談性理之學,如臨川王介甫,眉山蘇子瞻,猶或避路放一頭地,而況餘人乎?今《無為集》外有別集若干卷,載二家之詩文云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「集」字韻,頁二下《無為集》引「 【 王之道】 別集序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 八冊)】
賀秦楚材啟
垂拱抑成,上倚畢公之弼亮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千二十二「成」字韻,頁二下引「王之道相山集」。(藏大英博物館)】
和州進布綀表
八月載績,見王業之由興;六彝供巾,實羃人之所掌。前件布綀邊幅中度,經緯効功。幣以寓欽,敢緩致邦之用;儀當及物,欲將享上之誠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四百八「綀」字韻,頁十三上引「王之道相山集」。(影印本第二十八冊)】
【 將仕郎】
祥符以前,中貴人盡帶將仕郎階。若太尉秦翰者,左璫之名將,累立戰功,始以將仕郎內侍省內府承局,今則不聞。翰後建彰國軍節度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三百二十四「郎」字韻,頁四上引「王之道相山集」。(藏上海市圖書館)】
王洋:《東牟集》十四卷
王洋,字元渤,山陽(江蘇)人。宋宣和六年(一一二四)舉省試甲科。累官起居舍人、知制誥、直徽猷閣,歷典三郡。紹興二十三年(一一五三)卒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東牟集》十四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王東牟集 【 一條】 王東牟先生集 【 五十七條】
以上共五十八條,館臣漏輯者七條。
觀中芙蓉盛開
秋木日動搖,秋容日修整。況復白琳宮,焚香事幽屏。胡為彼美人,犯此清淨境。仙宮儼環珮,注目朝倒景。豈容正法眼,泛愛冶色靚。得非葉太清,宿念未灰冷。北斗春已足,三山夢初醒。曰鱗貴女子,俗目未可騁。慣聽步虛詞,生便浮館靜。那知羽衣人,文成偽心猛。記語東方兒,偷桃不可幸。共侍月滿除,蕭蕭散疏影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五百四十「蓉」字韻,頁八上引「王東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冊)】
僧畫梅贊
瘦勝肥,狂勝癡。淡可久,色易衰。水邊呈骨,月下橫枝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十二「梅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王東牟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六冊)】
己未歲新復河南故地肆赦諸神文
其一
禍生不虞,猖狂羯胡。妖瀆神都,幅裂中區。文未同,一星已終。天誘其衷,革心犬戎。使幣肅將,議和交相。河南職方,歸我侵疆。天子聖明,發于至誠。澤霈寰瀛,幽顯蒙榮。神德之聰,血食無窮。明命肅恭,惟其感通。
其二
國家以火運中微,胡塵暗于華夏。中原數百州之地,淪沒羶腥。迺者上天悔禍,而虜使議和。河南綿地數千里,復歸版籍。天子布惟新之澤,大霈遐邇。凡神之德及民彝,位列祀典者,咸得以薦享之。是用肅奉命,神其格思。
其三
夷狄腥羶之氣,薰蒸上都,天亦厭之。俾胡人有休兵議和之約,以幸黎庶。天子惻然肆赦,蕩滌區內。凡羣望百靈,皆預嘉澤。惟神昭著祀典,血食一方,敢不為薦也。是用肅奉王命,神宜鑒之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九百五十一「神」字韻,頁一上引「王東牟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七冊)】
祭大稷文
天監下土,屢錫豐年。明神格思,實相民事。茲率曲禮,時祀敢忘。 【 (一本:「天命匪解,屢錫豐年。明神格思,與我良耜」。)】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四百二十五「稷」字韻,頁三下引「王東牟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四冊)】
【 祭】 后稷氏文
肇降播種,服勤于農。王化開基,百世是祀。歲舉彝典,以昭獻誠。 【 (一本:「誕降嘉種,服勤于農。王化開基,百世是祀。」)】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四百二十五「稷」字韻,頁四上引「王東牟先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四冊)】
郭印:《雲溪集》十二卷
郭印,號雲溪。成都(四川)人。宋政和中(一一一一──一一一八)進士。累任縣令。卒年八十餘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雲溪集》十二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郭印詩 【 一條】 郭印雲溪集 【 十七條】
以上共十八條,館臣漏輯者一條。
珊瑚花
彼美珊瑚樹,扶疏著絳英。佳名為世重,貴相亦天生。日裏顏尤耐,人來眼目明。貧家還有此,玉石謾誇爭。 【 (王愷有珊瑚樹甚奇,石崇擊碎,償之比愷尤勝。)】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二百五十九「瑚」字韻,頁十三下引「郭印雲溪集」。(影印本第十八冊)】
兵籌類要‧善守篇
,是守勝之次者也。然則穀梁氏曰:「倍則攻,敵則戰,少則守。」趙充國曰:「攻不足者守有餘。」司馬之伐公孫淵,語其使曰:「能戰當戰,不能戰當守,而不戰而守者幾於怯矣。」曰:「不然,可以戰則戰,可以守則守。」"臣嘗聞孫子曰:「百戰百勝者,非善之善也。」吴起曰:「戰勝易,守勝難。夫示以德,感以義,無智名,無勇功,而敵人悅服,是守勝之上者也。」堅壁壘,嚴斥候,彼欲挑戰而我不為動,彼欲曠日而食有不給,卒能以全取勝而敵人挫
吴起守河西,而秦兵不敢東向,韓趙賓從。
李廣守右北平,匈奴號飛將軍,數歲不敢入右平北。
寇恂文武備足以守河內。
韋孝寬守玉壁,帝幸其壘,觀禦敵之所,深歎美之,移時乃去。
王師順守孤城以抗突厥,曰:「吾受天子命守此,義不可下賊。」
王思禮善守計,短攻戰。
孫韶守廣陵,青徐汝沛頗來歸附。淮南濱江屯候皆檄兵遠徙。徐泗江淮之地,下居者各數百里。
田豫守并州,外胡聞其名,相率來獻,州界寧肅。
華溫琪守晉州,莊宗攻之,踰月不能破。梁嘉溫琪善守,升晉州為定昌軍,以溫琪為節度使。
李周為將,甚勇。其於用兵善守,能與士卒同甘苦。其守楊劉也,母喪奔歸。莊宗遣他將代周守,幾為梁兵所破。莊宗遽追周還守之。梁人斷晉餉援,莊宗曰:「周為我守何憂?」救至,梁兵解去。莊宗見周勞曰:「微公,諸將為梁擒矣。」
臣讀孫子曰:「善守者,敵不知其所攻。」若吴起、李廣類此。
項羽謂曹咎曰:「謹守成,我十五日必定梁地復從將軍。」曹咎不善守,而卒以取敗。
李光弼謂李抱玉曰:「將軍能為我守南城二日乎?」抱玉善守,而卒以破敵。
臣讀孫子曰:「善守者,藏於九地之下。」若曹咎者不足以知此。
李廣百騎,望匈奴數千騎上山陣。廣以為,走則追射我立盡;留則以為大軍之誘。於是解鞍以示不去,用堅其意。胡終怪之弗敢擊,以為有伏,夜即引去。
而死可得耶?趙充國至西部都尉府,日饗士,皆欲為用。虜數挑戰,充國堅守。羌豪相責,欲一
王霸閉營休士,以屈蘇茂。
曹彰北征叛胡,數千騎卒至,彰唯有步卒千人,騎數百,用田豫計固守要隙。虜乃散走。
齊神武傾山東之眾,以圍韋孝寬,凡六旬。智力俱困,而兵解去。
李希烈以十萬之眾,圍劉昌凡四十餘日。賊數敗,乃解去。
顏真卿守平原,採訪河北。尹子奇攻陷河北諸郡,獨平原、北平、清河固守。
江夏王道宗從秦王討劉武周,曰:「武周席勝剡然,鋒未可當,正宜以計摧之。且烏合之眾憚持久,若堅壁以頓其銳,須食盡氣老,可不戰擒也。」王曰:「 【 而】 【 爾】 意與我合。」
李光弼禦賊饒陽,問計於安思義。曰:「軍行疲勞,逢敵不可支。不如按軍入守,料勝而出。」光弼曰:「善。」
王欽堯守潁州,秦宗權陷河南。獨欽堯力戰不可下,所在殘破,獨全潁州戶二萬。
臣讀孫子曰:「暴寇之來,必慮其強,善守勿應。」若李廣、田豫類此。
論曰:昔人謂戰以守為名,所以敵;守以戰為名,所以誇敵。所謂守者,非特堅壁壘、嚴斥候而已。善守者使敵不能知,故欲傅城,則畏吾之突戰;欲退走,則疑吾襲擊。孰敢予攻乎?尉繚子曰:「守法一而當十,十而當百,百而當千,千而當萬,則且守且戰,故足以敵。」觀七國之叛,韓安國持重,張羽力戰,故能捍寇而有梁。微羽之戰,則安國能持重乎?夫戰不必勝,不苟接刃;攻不必取,不苟勞眾。故善守者,將以有待也。彼戰不能勝,守不能固,乃以退保為名,是區區者何足算哉? 【 此下接「金起兵要兵權□凡守者勁弩強弓」云云一大節,與上文詞不接而意難通,看來是另一部著作的名稱及內容。《大典》影印本沒有依據規矩用硃色標明,而用黑色字順寫下來。該節現從略。】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千三百三十九「兵」字韻,頁二下引「綦崇禮兵籌類要」。(影印本第九十二冊)】
溫州景靈宮奉安聖祖天尊大帝聖像青詞(七月八日)
維紹興二年,歲次壬子,七月朔日,嗣天子臣伏為於溫州景靈宮奉安聖像,遣某官奏告。謹上啟聖祖上靈高道,九天司命,保生天尊大帝,元天大聖后。伏以降延恩於秘殿,嘗覿遊;敝萬壽之殊庭,久嚴像設。屬有風塵之警,乃遷山海之鄉。館御未寧,夙興是懼,姑從原廟。祗奉睟容。香火弗親,敢怠寅恭之意;干戈庶定,更延祚祠之祥。臣無任懇禱之至,謹詞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八千二百二十四「像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綦崇禮北海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冊)】
徽州天慶觀奉安聖像奏告聖祖天尊大帝
維紹興四年,二月朔日。嗣皇帝謹遣某官於徽州天慶觀,以某月日奉安聖像,奏告聖祖天尊大帝。伏以授策先皇,嘗覿遊之降;朝真庶國,可忘館御之修。乃春殊庭,載嚴寶像。將因良日,祗奉睟容。尚克顧臨,用先昭薦。臣無任懇禱之至,謹言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八千二百二十四「像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綦崇禮北海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冊)】
徽州天慶觀奉安聖祖天尊大帝聖像(二月二十六日)
維紹興四年,四月朔日。嗣皇帝謹差某官於徽州天慶觀,奉安聖祖天尊大帝。伏以僊源所自,皇祚有開。生而神靈,既在躬之盛德;施于孫子,用昭受命之珍符。示現之祥,延鴻可卜。屬新像設,虔奉真遊。尚希肸饗之通,永格和平之應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八千二百二十四「像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綦崇禮北海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十一冊)】
朝請郎誥詞(淳熙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)
敕:朝散郎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兼太子侍讀,賜緋魚袋楊萬里。朕妙柬耆儒,列之諸禁。若經若史,敷繹發揮。必期有補於聞見,固不徒仿古具文而已。唐臣諫篇,茲焉育卷,疇庸顧可後諸。爾以淵源正大之學,再召為郎。茲列屬於樞廷,仍參華於宮寀。凡誦說講劘之次,皆箴規篤實之言。直諫不阿,忠嘉可尚。一官之賞,未足以酬卿也。惟贄忱誠勁節,論切事情,道本仁義,數十百篇之旨,爾固知之熟矣。茲欲見於舉行,尚毋嫌於條奏。可特授朝請郎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三百二十二「郎」字韻,頁八下引「綦崇禮北海集」。(藏上海圖書館)】
仲并:《浮山集》十卷
仲并,字彌性。江都(江蘇)人。宋紹興壬子(一一三二)進士。官光祿寺丞,右朝請大夫。晚知蘄州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浮山集》十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仲并詩 【 三條】 仲并浮山集 【 十條】
《吴郡志》引 【 一條】
以上共十四條,館臣漏輯者三條。
題臨丘文播四花圖
自某來吴門,每過空如老人,相對清坐,便覺不在城市間。去此有日,見所作《四花圖》,不能釋手。老人善藏之,賞音者希,不特為此花太息也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五千八百四十「花」字韻,頁五上引「仲并浮山集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一冊)】
吴郡三賢堂記
悉必舉。前人遺蹤勝概,以次復焉。第以前政信安孟玉之意,嘗捐金欲興三賢堂。蓋唐左司郎中曰洛陽韋公,太子少傅曰太原白公,太子賓客曰中山劉公,皆嘗牧此郡者,邦人尊之曰三賢。曩歲為堂以祀之,毀于兵火垂三十年,邦人念之歎息。公訪其遺基,得於郡治故木蘭堂之左,攘剔榛翳,掄材庀工。百姓不知,僚屬皆樂從也。某日始事,辛酉堂成。制度古雅,不陋不奢,稱三賢之居。爰塑其像,以次位置于堂,南向東上。并嘗暇日從公過焉。公曰:「其為我記歲月。」固辭不獲,并每獨怪《唐史》,如文藝、儒學、循吏三傳,幾二百人。韋公法當處一焉,獨不為立傳,亦史冊之遺恨也。惜哉!公正元初,由左司郎得郡于此。清德臨民,民樂其政。暇日賓禮名流,與之酬唱。于時白公客遊郡下,盛稱公風流雅韻,播於吴中,至有詩仙之目。自以不得與公遊宴為不滿。已而罷郡,寓永定僧廬。羇旅蕭然,欲求田課耕而未得。每端居焚香掃地而坐,清風峻節,可想而知。其後白公自杭移蘇,實寶曆初元也。首以公郡宴詩鑱之石,酷愛慕之,每自謂不及。韋公大概可見於此。史不傳,不得不致詳焉。若白與劉,行事始終則有本傳在。二公共生大曆壬子歲,真輩行也。晚益相厚,世謂劉白。白之去郡,劉以詩遺之,有「十萬戶嬰兒啼」之句。雖三代遺愛,何以加焉?後六七年,當太和中,劉亦繼來。乘郡荒疫之餘,撫摩安輯,免民於轉徙,文宗錫服以寵之。白公時在河南,猶以詩為劉賀。三賢平時,道義相先,分相好,誠相與也。而文聲政績,兼優並著,且俱為有意於民者。名藩巨屏,得以師帥,吾民幸矣。接踵來臨,歲月未遠。聲名風采,炳乎其輝。一時盛事,他郡所未有也。去之三四百歲,邦人懷慕之不衰,宜哉!公復振起而一新之,是將傳之愈久而愈無窮也。蔣氏代以儒學顯,至公而守茲土者三世矣。少受知於初世父樞密太師魏公,翰墨篇章,悉有家法。晚逢明天子擢登法從,處劇以簡,中扃湛然,到郡今踰年矣。鋤荒植廢,皆如此堂,未易一二書也。并聞元祐中魏公帥南海,郡人繪前刺史吴公隱之、宋公璟而下八人,築室以祠之。魏公閱圖籍所載,又得滕公修、王公林,合前八人者號十賢,各為之贊。公今新斯堂也,視十賢之舉,蓋不謀而契。益知公之心,真魏公之心哉。敢併書以告來者。五月庚申朔,左朝奉郎前差通判信州、軍州,主管學事,江都仲并記。廣平程紹祖書。¾紹興二十八年春,敷文閤待制陽羡蔣公之鎮吴門也,既期年矣。治最上聞,帝用褒寵。民安初政,郡以無事,公唯益勤不懈。事有關於風教,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六「堂」字韻,頁十六下《吴郡志》引「仲并」。(影印本第六十九冊)】
泰興建護城神祠疏
保三里之城,雖俯竭於人力;迎百順之福,宜仰賴於皇休。矧更兵革之餘,每劇淵冰之念。深池高壘,何敢恃以安居;盛德陰功,顧每煩於默相。強敵於觀感之際,保斯民於傾側之中。思酬庇庥,是嚴祠宇。有功則祀,敢忘春秋饋獻之儀;既安且寧,坐弭姦宄侵陵之患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九百五十一「神」字韻,頁十八上引「仲并浮山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七冊)】
陳長方:《唯室集》四卷
陳長方,字齊之,號唯室。福州長樂(福建)人。據宋百能《陳唯室先生行狀》(見《唯室集》卷五):陳於「紹興二十七年(一一五七)克葬」,「年四十一」。其生年當為宋政和七年(一一一七)。紹興八年進士,官江陰縣學教授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唯室集》四卷,《附錄》一卷,《步里客談》二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陳唯室先生集 【 六條】 陳長方唯室集 【 三條】
陳長方集 【 一條】 《豫章集》引 【 一條】
以上共十一條,館臣漏輯者二條。
書楊舜韶詩後
吴城磊落見長身,屈指文章第幾人。歲月消磨百年後,音容間絕九泉新。無健筆作佳傳,空對遺編獨慘神。符也克家端的否,會須收拾寄蒼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八百九十九「詩」字韻,頁二十一上引「陳長方集」。(影印本第九冊)】
【 豫章集】 序
立言非君子之本心,然古聖賢常由此以見於後。故世之士,不知其因人而傳也。遂謂言為足恃,疲精神,窮目力,為書邀名,以榮朽骨。敗筆涴紙,動千萬計。而言之有補於人,能傳於後者,百無一二也。亦果何為哉?先君豫章公少有經世之意,聞一善士,千里從之。勝己則師,類我則友。雖不如己者,亦各以其長而錄之。一有未見,又勤勤焉記其名氏州里。嘗有大匠營室之論,謂梁棟忙桷兼收畢取,然後夏屋可成。適當道消之時,志不克就,退斂所有以善其身,故事業無見於世者。不刻意於文字語言,而遇事應用,亦時為之。其兄弟掊《拾遺》為上下二卷,來者儻能觀瀾而知海,則公之梗概,亦或於斯見之。若夫負高才,蘊智術,不用而為直尋詭遇之事;急行道,憂斯世,不達而無憤怨悲嘆之辭。蓋所學者然也。嗚呼!唯天下善類,知非父子之私言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七「集」字韻,頁十九下《豫章集》引「陳長方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八冊)】
李石:《方舟集》二十四卷
李石,字知幾,號方舟。資陽槃石(四川)人。宋大觀二年(一一○八)生。紹興二十一年進士。官太學博士、都官員外郎,知合州、眉州等職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方舟集》二十四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方舟先生集 【 一條】 李石方舟集 【 二十一條】
李石方舟先生集 【 一條】 《續博物志》引 【 一條】
以上共二十四條,館臣漏輯者五條。
【 千葉梅】
其一
荼(艹縻)薰肌屑沉水,郁李注臉勻丹砂。子真吴市變名姓,仙種自是成一家。
其二
一株女仙瓊玉蕊,千葉化佛冰雪團。且袖今時宰相手,領取前輩儒生酸。
其三
接花莫接南北枝,姑射仙人冰雪肌。一塵不食自然瘦,紅紅紫紫糠籺肥。
其四
野芋接花一日事,刻玉作楮三年工。此家妙有轉物手,老圃寬褐藏春風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十「梅」字韻,頁五下引「李石方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六冊)】
紅梅閣賦
閹茂歲春,次於稷下。始至有謁,主人可者。虛治寢之右偏,潔窗櫺之邃雅。主顧謂客,且焉此舍。橫書與琴,中食息矣。始以迄今,時之易矣。彷彷徉徉,如遺如忘。主人之謂誰,而客亦不知身之為客也。夜半朔風,隱然動地。草木搖落,鳥驚蟄閉。姚黃魏紫,灰冷無氣。猗彼嘉樹,儼乎庭前。含太素以獨秀,破小萼之微丹。友松與篁,真伯 【 中】 【 仲】 間。咄嚴霜其何畏,似古人之歲寒。夜色希微,簷月沉浮。攬衣起步,誰與獻酬。耿耿清質,忍令暗投。影橫陳以向夕,香徹曉而不收。客曰美哉,天贊我也,其何不承。有琴我援,有酒我酌。我亦有身,曷云不樂。蹈大方於無悶,味至理於淳樸。望三山之匪遙,欲翔風之寥闊。實進塊之匪予,庶懷歸之敢作。然後主人命客之不薄也。既醉而夕,既醒而晨。具衣與巾,以謝主人。主人曰噫,此客能勤矣哉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九「梅」字韻,頁二下引「李石方舟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五冊)】
李呂:《澹軒集》八卷
李呂,字濱老,一字東老,號澹軒。光澤(江西)人。據宋周必大《平園續稿》卷三十五《李濱老墓誌銘》載:「慶元四年(一一九八)六月壬辰以疾終,享年七十七。」由此推知其生年當是宋宣和四年(一一二二)。其事蹟不詳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澹軒集》八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澹軒文集 【 一條】 澹軒詩 【 一條】 李濱詩 【 《永樂大典》引此條作「宋李濱詩」,似不當入《澹軒集》。但四庫館臣輯本所收「澹軒文集」諸條,多有屬「李濱」名者,他們好像有所依據。因此,姑輯這條一於此。】 【 一條】
李濱老詞 【 二條】 李濱老集 【 一條】
李澹軒集 【 十四條】 李流謙澹軒詩 【 按:李流謙別號「澹齋」,《永樂大典》他處亦引作《澹齋集》。此作「澹軒」,疑有誤。又,「澹軒」是李呂的別號,所作《澹軒集》卷一有《和許尉仙 【 游】 田舍野老有可憐之態壁間之什》,卷二有《送許尉子雲二首》和這首詩題「字子雲」的「許尉」是同一人。故此詩亦應輯在李呂名下。】 【 一條】
以上共二十一條,館臣漏輯者四條。
清友堂為呂賓峯題
惡草不可近,惡蟲不可逢。草 【 有】 【 中】 吻,入口裂其胸。蟲中有細腰,蠆尾猶銛鋒。人生涉世故,得不戒遊從。澡心三峽浪,對面九疑峰。相須濟吾事,醞釀如酒醲。一朝臨利害,暗捷同機舂。箇中本無物,薄俗誰我容。眷彼冰雪姿,氣格天所鍾。蟠根便水石,作配宜竹松。相看世味薄,清坐真意濃。今時無膠漆,安得如駏蛩。永結歲寒伴,馨香滿蒙茸。願為管鮑友,莫繼耳餘蹤。可能闢三徑,吾亦欲筇。`有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八「堂」字韻,頁十九上引「李濱詩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冊)】
以油煙贈許尉因賦長篇(名從龍,字子雲)
我有堅玉黝而澤,嘗從十八公處得。蘭膠射篆積甚勞,佛帳書燈掃何益。江南務官骨已朽,潘仙久矣尋李白。誰歟獲此古膠法,持贈茅齋輕尺璧。我非其人弗忍磨,緘藏夜光侵几格。換鵝右軍肯輕示,五日京兆無人識。臨池學書水為黑,不救晉家清談厄。風流解物遠山長,才輕未免遭刻責。神仙中人許玉斧,手持補天筆五色。効官一尉聊復爾,礨磈胸襟盡珠瓅。張顛落筆謾如雲,曹植波瀾翻逼窄。逢時騰踔不作難,定冠蓬山文字職。是物胡為送乞君,要與銛鋒勢相敵。誅姦發潛蓋餘事,吾道豈容邪學塞。不然黃屋求正言,願染當今治安策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四千九百八「煙」字韻,頁九上引「李流謙澹軒詩」。(藏西柏林人種博物館)按:參上頁注 【 二】 。】
跋晦翁和玉澗詩
右晦翁先生《玉澗詩》一絕。其己亥之冬謁公于星渚,郡宅節告,得陪後車為玉澗之遊。澗旁乃無著居士崔閑故基,昔坡公嘗至其處,為作《醇翁操》者。某因為詩云:「夜琴響空山,臨流水方折。老仙何處來,欣賞共清絕。不知盧仝家,還有許風月。」公喜之,親札以寄張荊州。且辱示和,思致高遠,非某不肖所及。謹刻寘澹軒,以給同志者之求云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百九「詩」字韻,頁十一下引「李澹軒集」。(藏日本天理圖書館)】
跋晦翁遊大隱屏詩
公之詩能無愧乎?1右《大隱屏峰書堂古風》一篇,晦庵先生朱公作也。淳熙己亥,公為南康守。臘中適宴過客,某與武寧丞楊君子直集于幕府之敬老亭,僉判楊君子美實主其事。郡齋客退,公書此詩遣人走送坐上。子美為籌祝而揚之,一籌躍來,徐取而視,乃得字,二君不能奪也。私竊喜焉,因成一絕以謝曰:「晦公詞翰妙天下,可見元無一點塵。為問爭珠誰得者,須還趯倒淨瓶人。」歸而刻之澹軒,以無忘角弓。且知晦公雅志,未嘗不在泉石間,其視富貴,真若浮雲。彼世之患得患失者,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百九「詩」字韻,頁十一下引「李澹軒集」。(藏日本天理圖書館)】
虞儔:《尊白堂集》六卷
虞儔,字壽老。寧國(安徽)人。宋隆興初年(一一六三)入太學,舉進士。官國子監,知湖州,後以太常少卿使金,又任兵部侍郎等職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尊白堂集》六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虞儔詩 【 十條】 虞儔尊白堂集 【 三十條】
以上共四十條,館臣漏輯者三條。
羡監簿先出院詩
青熒燈火小窗前,自笑醯雞舞瓮天。涉筆謾隨斯立尾,著鞭蚤覺祖生先。一觴獨進何由醉,四鼓相將底未眠。珍重梅枝為老伴,摩挲病眼向渠憐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六百八「簿」字韻,頁二十五下引「虞儔尊白堂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五十四冊)】
和王誠之元夕即席之作
葭琯飛灰趁早朝,便看梅柳占春嬌。金花綵勝方連晝,壁月華燈又徹宵。羅綺叢中森畫戟,旌旗影裏間星軺。滿城遊妓歸時節,猶認雲間紫玉簫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萬三百五十四「夕」字韻,頁八上引「虞儔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八十三冊)】
陳鑄大理寺簿葉先太府寺簿制
朕惟大理人命所係,外府邦財所司。簿正其間,遴選惟重。爾等儒科得雋,吏事推優。孰云州縣之徒勞,果致朝廷之推擇。今茲並命,僉曰咸宜。檢獄訟之稽違,謹貨賄之出入,斯為稱職,其盡乃心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四千六百七「薄」字韻,頁十下引「虞儔尊白堂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五十四冊)】
袁說友:《東塘集》二十卷
袁說友,字起巖。建安(福建)人,流寓湖州(浙江)。宋隆興元年(一一六三)登進士第。四庫館臣自《永樂大典》輯《東塘集》二十卷。
現存《永樂大典》錄:
袁說友講義 【 二條】 袁起巖詩 【 九條】 袁起巖集 【 二條】
袁起巖東塘集 【 五十一條】 《蘇州志》引 【 一條】 《吴縣志》引 【 一條】
以上共六十六條,館臣漏輯者二十三條。
江岸茅舍傍古梅奇甚攜酒即之
不為村深與水隈,也依籬落及時開。幾年寂寞無人問,一日聲名動客杯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八「梅」字韻,頁十四下引「袁起岩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五冊)】
用謝艮齋韻題歐陽長老墨梅三首
其一
誤墨雖藏白,飛埃欲斂昏。誰將草玄手,著意寫前村。
其二
屏燈紅灼爍,窗月正黃昏。印出橫斜影,分明竹外村。
其三
溪藤橫翠約,老眼頗眵昏。喚入凌煙後,江村不是村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十二「梅」字韻,頁十五上引「袁起岩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六冊)】
用楊誠齋韻再題歐陽長老墨梅三首
其一
紅粧誇睡足,粉額趁顏開。惟有江梅樣,蛾眉淡拂來。
其二
玉容曾浥麝,彷彿帶香開。不比真花怯,斕斑怕雨來。
其三
從來冰雪體,引墨為君開。寄語金鸞客,和羹人正來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十二「梅」字韻,頁十五上引「袁起岩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六冊)】
李英才作墨梅于天慶觀壁
小折霜林半壁間,春風日日付毫端。秋高為借橫斜影,留與吾師歲晚看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十二「梅」字韻,頁十五上引「袁起岩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六冊)】
題墨梅
輕梅拂拂有餘清,筆下翻成月下橫。昨夜小屏幽夢斷,恍如煙雨瘴江城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二千八百十二「梅」字韻,頁十五上引「袁起岩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三十六冊)】
過袁村
在昔有袁村,今到袁村路。峰傍呼父老,同姓亦三數。貴賤本無種,苗裔有疏附。我家建安派,一經立門戶。安用黃金籯,守此青簡蠹。庶幾亢吾宗,百世傳儒素。作詩示雲來,聊並城南句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七十九「村」字韻,頁二十一上引「袁起岩詩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冊)】
季提刑自夔憲知常德府
十年蹤跡兩參商, 【 解后】 【 邂逅】 天涯一詠觴。老景不堪朋舊別,客懷惟覺歲時長。猛辭蜀道浮江白,穩上吴船逆詔黃。我欲著鞭歸路日,更期相過水雲鄉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九百九十九「府」字韻,頁十六上引「袁起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九冊)】
送資深知潼川府
昔日班行憶舊游,天涯今已說離愁。珠璣咳唾頻傾倒,風月江山幾倡酬。三接自應還北闕,一麾猶欲惠東州。與君久賦蓴鱸約,更約同登竹笮舟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九百九十九「府」字韻,頁十六上引「袁起岩詩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九冊)】
題所書思政堂記後
後一百二十四年,建安袁某來守是邦。而堂與記石,悉無存者。懷南豐之文,想王君之政。慨然大息,恨九京之不可作也。屬修荒政,弗敢從事木土,莫還思政舊觀,即中和堂之東偏,飾便坐以存之。既揭堂額,又為書記文於屏間,庶幾出入觀省,無越思焉。若夫建堂伐石以復故事,則有俟於來者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七千二百三十九「堂」字韻,頁六下引「袁起巖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七十一冊)】
跋杜牧之九日登齊山詩
右唐池州刺史杜牧之《九日登齊山詩》。吟嗟嘆之意,殆與風雅同也。後世騷人逸士,誦其詩者,悟真趣而銷忿慾,豈特為是邦故事而已哉。後三百四十年,而某來為郡。詣學而拜遺像,訪左史洞而觀留題。慨然思古,為之三嘆。因得李王所書公詩,刻置山寺。庶幾夢想高躅,希萬一焉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九百五「詩」字韻,頁六上引「袁起岩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十冊)】
謝舉自代啟
天子信儒生之可用,裔夷知中國之有人。靜言過聽,無所酬恩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「人」字韻,頁七下引「袁起岩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冊)】
謝右相啟
竊以館閣萃天下之英,昔人謂之高選。奎壁象圖書之府,儒者號為至榮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一「府」字韻,頁二十二上引「袁起巖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十冊)】
賀施元樞啟
竊以制盛于周,合兵農而一致。世接於漢,判文武為二途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三千四百九十五「致」字韻,頁十六上引「袁起巖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三十八冊)】
論降虜當分其勢
臣聞聖人有容天下之量,有愛天下之誠,而又有制天下之法。夫如是, 【 是】 毫之負以招怨於天下。而人乃至於桀暴貪悍以洩其慢侮之毒,使君之量有所不能容,而誠有所不能愛,此豈終不可治哉?蓋其制天下之法者,有所未善。而量之與誠,有不能以獨立也。夫法者,將使天下有畏心。畏心存,則量之與誠在聖人為可全。今若法不足以輔之,則大惡大奸將縱橫蹇驁而不已。當是時,量之所容,而誠之所愛者,有不及用,而吾所未嘗疑者,迺至於亂天下矣。昔者聖人之待夷狄,蓋不過此。凡亂華猾夏之俗莫不攘斥擯逐而賓之。故周公朝諸侯於明堂,隸於朝著者,皆得出入以觀禮。惟夫夷蠻戎狄之君,立於四門之外,使不與備物盛禮之觀。夫周公當朝覲之時,而夷狄之人亦得出處於上國者,蓋所以示聖人有容天下之量,愛天下之誠。而其立之四門,不得列於百執事者,又所以見聖人有制天下之法。此成周之世,四夷左衽罔不咸賴而來王者,未必不由於此。而後世之君,其初皆有意於容而愛之,惟其制天下之法者有不足,是以必至於變亂而後已。不知夫虎豹終日而不殺,則跳踉大叫,以發其怒;蝮蝎終日而不螫,則噬齧草木,以致其毒。而漢之孝宣因呼韓邪之降,使之依阻塞下。世祖因匈奴日逐之至,復建南廷以安納之。至于魏武亦徙武都之氐,以實關輔。皆使之周旋於中國,而出入於內地。迄于晉室之興,則中原半為夷居矣。一旦五胡之亂,東割西據,幾二百年。此其為患,實兆於孝宣,漸於世祖,而盛於魏武。是豈容而愛之者為不然哉?特以制之者法有未至,故一變而不可救藥。然而古之夷狄,又非今日之所可況。蓋世愈久,而詐愈深。使孝宣以待呼韓邪者,而施之今,固有不待更三姓而後發,當有朝順而夕叛者,則亦甚可畏也。國家自辛巳之冬,興師以誅虜,迄今則已四載。其間狄人之來降者,時時有之。雖其誠偽之未必然,遲速之不可信,要以愛我之道來者,固不宜絕而使之去。夫既有以受之,必有以制之,庶足為悠久之計。而今之將帥,類悅於一時之嚮服,而不思所以警備者。臣恐養虎遺患,而非朝廷異日之福也。蓋嘗觀之,此曹本無嚮我之心,徒以力屈勢窮,迫於生死之故,故不得已而請命。況其棄主歸我者,未必出於逆伺中國,又豈馬援之告光武者哉?近者道路之人,皆謂降虜為今日大患者有二:當多費之時,而有無窮之用;於多故之日,而為養敵之舉。今江之南北,淮之東西,皆此輩安養之地。多者百餘,而少者數十。一家之食,月糧數斛。則家以千數者,則日有千斛矣。夫外餽三軍之糧,而內給降虜之粟。雖以九年之儲,恐必有傾囷倒廩之患。而況未必若此也,不知執事者其何以充之。兩淮之與虜鄙,不啻左右手之應,間諜之往來,足以得故主之號令。而耳目之所熟,又足以潛伺中國之所為。遲之歲月,必將反其鋒以向,彼有未可以卒制者。陛下有容天下之量,愛天下之誠,不以華戎為彼己之間,然其制之之法要不可以不講。臣愚以為宜析黨以破虜姦,分戎以寬吾用。命有司藉為定數於閩廣之路,視郡邑之大小,而離居之。彼必不肯於數千里之外,以自取夷滅之禍,則庶乎虜姦之可破。有某人之家,則某郡邑時以給之,官與之直,使得自謀其利。閱時既久,郡邑可以勿給,則庶乎吾用之少寬。是二者皆所以為制之之法。陛下苟忽而不圖,將以為利,適以為害。後雖勢壓而力服之,亦已憊矣。今庸人之論,必曰:「是無益也。不若以其賤者而使之耕,以其上者而畀之祿。」而臣竊謂耕而不堪其勞,是趣其變,既變而又殺之,則將為武安君之坑趙;祿之而浸不已,是與之權,權則可以有為,則將為慕容垂之歸秦矣。惟夫當長江大河,鬱結盤屈之時,有以殺其流而導其勢者,是臣之所以策也。¾以上下相安,彼己相信,而無疑忌傷裂之意。然而昔之為君,以能容之量,能愛之誠,盡心竭力以和其民。雖有天下之大惡大奸莫不綏而懷之,無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八百七十七「虜」字韻,頁三上引「袁起巖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七冊)】
馬司歸屯
臣嵬瑣不才,識見卑淺。雖軍旅之政未之學,而人情所可見,事勢所當行者,臣亦常見一二,願為陛下略陳之。 【 切】 【 竊】 見建康都統一司係是久駐於彼,近年復撥馬軍行司前去,亦有統帥。今都統所管之兵四萬,馬軍所管亦三萬餘人。數目亦均總司所給,尤為浩瀚。鄉來朝廷撥遣軍馬之意,不過謂一旦或有小警,便可調發。然利一害十,似亦未便。近聞兩司各相求勝,多不相,至於主帥競利紛爭,下至士卒亦各相忌。臣以謂行在所去建康止是五六日,縱有調發,亦不至甚濡滯。兼建康已有都統司,似不必更置馬軍。況三衙之兵拱扈闕下,尤不宜分置他處。徒使將帥各求相勝,因事成隙。或誤軍政,實為未便。臣愚欲望聖明灼見利害,特發睿旨,斷令馬司一軍,依舊歸屯在所。庶幾兩司各盡其職,亦於護衞行闕,不戾祖宗創法之意。臣妄議軍事,罪在不韙,惟陛下財幸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七「屯」字韻,頁十五上引「袁起巖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二冊)】
楚州屯戍狀
臣竊謂城守以為固,不若軍心以為固。蓋城雖堅,而固之者在人。軍無二三之心,則城甚於百二山河之險也。故曰:「眾心成城。」此言誠在於眾,而不專在於城也。臣茲奉選命護客有行,往來之間,道由楚州。 【 切】 【 竊】 觀本州城壁,勢極雄壯。蓋楚州實為揚州籓籬之衞也。臣復詢之淮民與軍士等,皆謂自淮而南,其陸路至揚州,則自盱眙由天長而來。其水路則自清河口,由楚州而來也。然楚州尤為要害者,以敵人糧道必由於楚。又楚在揚之前,其來則楚為之敵。若以他路至揚州,則楚又扼其後。所以朝廷以楚為重,增城設塹不敢忽也。今楚之人皆謂,頃年朝廷嘗以武鋒一軍八千人屯駐于楚,軍人家屬悉在焉,誠足為緩急死守之備。自揚州增創堡寨,以一時建議者,遂移武鋒一軍盡屯堡寨。今不過令鎮江都統司,每歲更戍于楚,僅五千人耳。既無老小同行,又每歲一替,不為久計。總司復添支食錢幾二萬緡。誠恐緩急之日,更戍之士各念妻兒在他郡。且非久屯更練者,恐不能責之死守。臣等欲望聖慈,以楚城為揚州腹背要害,命樞廷相度,或不復武鋒一軍。即乞令鎮江都統司撥五千人,選擇將副,各同老小,就來年二月合更戍者,密與分屯,久戍于楚,庶不張皇。其元來武鋒軍寨屋,見今存在,預行修葺。庶幾軍士老小同戍,且為久計。其與無家屬而更戍者,事體全然不同。他日緩急可恃以固守,兼亦省總司每歲二萬餘緡之費,誠非細務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八十七「屯」字韻,頁十五下引「袁起巖東塘集」。(影印本第五十二冊)】
林晞仲墓誌
知公者,爭招致幕府,而郡先處以曹掾, 【 按】 【 案】 牘叢委。公從容涉筆,具得領要。而邑人觖望曰:「何為奪我明府?」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一萬一千「府」字韻,頁一上引「袁起巖集」。(影印本第一百十冊)】
【 易經講義】
微之累德,其去之必速;毫髮之微眚,其改之也必亟。以此處己,以此治人,又焉有馴致堅之道哉?¾初六「履霜堅冰」止「至堅冰也」臣聞《坤》卦六爻皆陰,而「初六」為陰爻之初,蓋陰氣之微也。如初寒之時,有微霜之至。作《易》者因陰氣方萌之始,而有防微杜漸之戒,以深明天下之事,當謹其始,以慮其終。始之能謹,則終無憂矣。譬之履踐至微之霜,日積一日,苟不知戒,則自微至著,遂成堅冰。此蓋馴致必然之理也,聖人戒焉。故曰:「履霜堅冰至。」而象復曰:「履霜堅冰,陰始凝也。馴致其道,至堅冰也。」其辭切,其戒深。大而為天下國家,小而一身之行事,苟微之不能防,則如履霜之不戒,將必致於滋蔓而難圖,固結而不可解。是豈一手足所能求哉?如堅冰然,其去難矣。聖人知之,雖小不善而不敢為,雖一小人而不敢用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七「坤」字韻,頁七下引「袁說友講義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八冊)】
六二「直方大不習一尢不利」象曰「六二之動」止「地道光也」
臣聞《坤》卦,地道也,臣道也,故六爻以臣道言。《坤》之六爻,惟「六二」之爻,盡臣道之美。蓋居下卦之體,於臣道為順,又處一體之中,於位不敢過。而又以陰居陰,所以盡人臣之道者全矣。於是得以大其直之道。夫六二在中位為正,故曰直;盡臣道為義,故曰方。直方之大,得於天性之自然,不待修習,而用此無不利,故象復申言之曰:「六二之動,直以方也。」有臣如此,上而事君,下而處己,無愧於坤之順承乎天,臣道斯有光矣,故曰:「地道光也。」然則欲為臣,盡臣道,在乎法《坤》爻「六二」之動而已矣。
【 《永樂大典》卷三千五百七「坤」字韻,頁二十五上引「袁說友講義」。(影印本第四十八冊)】